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選在在網上購物,小到一個發卡、一本書,大到電腦、汽車,消費者只要舒舒服服的待在家中,選貨、下單、付款后只要耐心等待送貨上門了。網絡交易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,占據了跨地域無國界的優勢,迅速及時,并且有著充足的商品種類和功能介紹,兼具實惠的特點,讓網絡購物成為了時尚風向標。然而隨著網絡購物的深入,誠信作為一個全局的問題被拋出水面。消費者面對良莠不齊的商家,充滿了抵觸和質疑,這些心理因素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的購買環境。誠信就猶如電子商務高墻上的荊棘,不披荊斬棘,就難以爬的更高。
時下,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量正在不斷擴大,一批網絡商業門戶涌現,如新浪、搜狐的網上商城,亞馬遜、卓越、當當等網上超市,還有易趣、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等網站,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,逐漸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形態相抗衡的力量。然而網上購物看不見,摸不到,消費者在享受網上購物的自由與便捷的同時,也屢屢受到欺詐,網上的信譽度差已成為網上購物的一大詬病,亟待改善,這就需要樹立網絡誠信。
建立商家和個人的信用評價體系
和其他交易方式一樣,網上購物的各方參與者會遇到下列風險:交易各方的資信風險、產品風險,包括產品質量是否可靠、產品品牌、產品是否假冒偽劣等問題;物權轉移中的風險,包括先付款還是貨到付款問題,產品如果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配送還涉及到物流企業的信用問題;支付風險,這里不是指網上支付過程中的支付安全性風險,而是指交易中付款方是否付款的問題;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風險,在交易完成后,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提供 方能否履行其義務的問題等。由此誠信問題成為公眾或商家*為擔心的問題,而信用評價就是對賣方誠信的評估,因此公眾和商家在網上交易前,特別關注賣方的信用評價。“中國電子商務誠信狀況調查”表明,64.2%的公眾和71.1%的商家在網上交易時會查看賣方的信用評價,顯示出了信用評價的重要性。
嚴格準入機制
在實際生活中從事贏利性的行為都需要營業執照,但目前電子商務卻在這方面比較寬松,很多中小和個人商家并無營業執照,使得消費者難以確認身份,商品質量也沒有保障,應該加快步伐通過立法,嚴格電子商務的準入機制。
要提高消費者網上購物的保護意識
網上購物有別于傳統的購物方式,不少消費者還缺乏必要的購物經驗,因此,提高消費者網上購物的保護意識尤為重 要。消費者盡量選擇熟悉的網上購物網頁,要認真區分網上商城所提供的平臺的真實性,以及其服務質量的好壞。交易前要先查詢賣家信用度,對超常低于市場價的商品,一定要謹慎,因為有些不誠信賣家就是靠低價來蒙騙消費者。高額交易盡量選擇第三方付款的方式如安付通服務,在完成交易后,向賣家索要收據或者憑 證,并妥善保管匯款單據等,同時保留與賣家的往來郵件,以備不時之需。這樣一旦出了問題,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
立法支持
通過立法解決諸如交易手段等問題,要對參與交易的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細致的規定,使得網絡購物有法可依。我國現行的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 沒有涉及網絡消費管理的內容,出了問題,有關部門很難監管,消費者的諸多投訴,由于無法可依,解決的難度較大。制定相關法律,對參與交易的各方權利和義務 進行明確細致的規定,不僅能有力打擊網上虛假廣告,欺詐行為,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,促進網上購物活動的繁榮發展。